米乐M6西南首例!10岁女孩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
米乐M6 新华社重庆1月15日电(记者周闻韬)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植入一枚新型心脏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不同,这枚起搏器不仅无导线且可回收,这是西南地区首例儿童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也是目前全国植入血管最细、年龄最小的患者。
图为医务人员正在手术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10岁女孩可可(化名)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8月龄时接受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手术。一年多前,可可开始出现活动量下降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上楼梯或走路太久,孩子就会出现胸闷心悸、全身乏力等表现。”可可母亲说。经过检查,可可被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外科修复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吕铁伟主任医师介绍,房室传导阻滞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心房向心室的传导电信号的活动发生减慢或阻滞,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收缩和泵血。因此可可的心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反复出现晕厥。“在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的平均心跳每分钟只有40几次,在夜间熟睡状况下,最低心跳每分钟只有36次左右。”吕铁伟说。
疾病严重影响着可可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看着可可反复出现晕厥却无能为力,可可的父母心急如焚。专家介绍,治疗可可疾病的根本解决方案是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而传统心脏起搏器包括一个起搏发生器和两条导线,需要通过切开皮肤将起搏发生器埋入胸部皮下,两条导线通过血管途径植入心腔,是一种有创的手术方式;同时起搏器平均使用寿命为7到8年,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多次更换,且更换时因起搏导线和血管粘连导致拔出困难,传统起搏器植入带来的诸多并发症,给患儿家庭带来困扰。
基于以上情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团队经过反复会诊和评估,决定为患儿植入无导线可回收起搏器。
图为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影像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据了解,该新型起搏器长度仅3.8厘米,直径6.5mm,重量仅2g,通过头端1.63mm的螺旋电极旋入心肌发挥起搏作用,为儿童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带来了更大的益处。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其优点在于仅通过微创方式经股静脉将起搏器植入右心室,无需切开皮肤及导线;此外,该起搏器电池耗尽后亦可通过微创方式回收,使用寿命为17到20年。
今年1月9日,吕铁伟带领心血管科心律失常医护团队,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将起搏器的输送系统置于右心室,然后将起搏器置于右心室间隔靠心尖处心肌内。“经过数次测试,起搏器的各项参数良好,起搏器成功植入患儿体内。术后,患儿的心率迅速恢复正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吕铁伟说。
米乐M6如何规避室内空气检测治理陷阱
米乐M6 面对检测方法不规范、诱导购买甲醛治理服务等不良营销
如何规避室内空气检测治理陷阱
进入供暖季,由于开窗通风时间相对少,室内空气质量安全受到很多消费者关注。尤其是针对刚完成装修的房屋,一些消费者选择购买室内空气甲醛检测、治理服务。
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市面上一些企业通过宣传“甲醛致白血病案例”“家具装饰叠加超标”“无醛不成胶”等,制造“甲醛焦虑”,再通过不规范的检测方法甚至恶意调高检测数据,诱导消费者购买甲醛治理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室内空气质量安全关系居住者身体健康,消费者面对不良营销要提高甄别、选择能力,避免落入室内空气甲醛“假需求、假检测、假治理”陷阱;同时采取科学、准确、适当的举措,降低室内有害物质浓度,切实提高居家环境质量。
看资质、不轻信,多维度辨识检验检测机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事装饰装修材料、家具家电等产品检验检测的机构应该取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认定(CMA)证书。
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提示,要正确辨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消费者可以要求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相应CMA证书,或在市场监管部门网站上查询机构的资质信息。另外,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官网,可以查询到通过认可的相关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检验检测机构和具备检验检测能力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信息,消费者也可以从中择优选择。
此外,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广大消费者不要轻易相信“试纸”、简易“试剂盒”、“检测仪”的检测结果,这些检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也无法作为索赔、诉讼的依据。
遵程序、不过度,谨慎选择甲醛治理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上门检验检测机构是否严格遵守工作程序也很重要。在具体操作中,正规检验检测机构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程序进行取样和检测,包含现场采样、取回样品、仪器检测、出具报告等环节。消费者要注意对上门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如要求上门人员提供相关身份证明、检验检测机构工作证件等;交接样品,一般不会通过邮寄,而且上门采样员人数应不少于两人。
目前,一些消费者出于从众心理,会过度购买一些甲醛治理产品。对此,陈音江认为,消费者应谨慎选择甲醛治理产品,很多产品性能未经有效验证,存在夸大治理效果、包装标识不清、伪造检验结果、提供虚假证明等问题,最有效的治理方法就是开窗通风。对于一些打着“免费、低价检测”旗号,实则兜售其高价治理服务的机构,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采取多种正确方法,降低室内甲醛等有害物质浓度
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建议,消费者要合理控制装饰装修材料使用量。室内空间甲醛浓度既与材料甲醛释放量有关,也与单位体积空间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量密切相关。当材料甲醛释放量越高时,室内空间能使用的材料量就越低。要在有限空间大量使用装饰装修材料,必须提高材料的环保等级,使用低甲醛甚至无醛材料。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对于其他辅助方法,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分析,空气净化器通过化学反应将甲醛分解为无害物质,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此类产品,消费者选择时应注意其处理效率及安全性。活性炭具有很强吸附能力,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甲醛分子,消费者可将活性炭包放置在房间多个角落,但要注意及时更换,因为活性炭饱和后会再次释放吸附的物质。在养殖水生动植物方面,因为甲醛易溶于水,通过空气泵将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不断引入到水缸中,定期更换缸里的水,也可以带走部分甲醛。(记者 齐志明)
米乐M6如何打通物业纠纷三大“淤点”?
米乐M6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岁末年初,随着物业费催缴高峰期到来,物业纠纷也进入“高发期”。小物业关系着大民生,物业纠纷是基层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记者调查了解到,物业纠纷的背后是服务马虎、合同模糊、账本糊涂三重“淤点”。业内人士建议,应抓住“牛鼻子”,加快推广物业合同示范文本,鼓励成立业委会自治,不断完善物业服务评价体系,避免层出不穷的物业纠纷让小区“管家”变“冤家”。
三重“淤点”堵出物业纠纷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频发的物业纠纷,大多牵扯到下面三重“淤点”:
一是“服务马虎”,质价不符陷恶性循环。物业服务质量不过关,业主表达不满最直接有力的方式便是拒缴物业费。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与业主的初衷背道而驰,物业公司因周转困难导致服务质量进一步下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上一家物业公司管理不善,草坪裸露、垃圾遍地、车库积水,很多业主因此拒绝缴费。”江西省南昌市万达星城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衍平说,物业“停摆”后,小区管理陷入混乱。2022年年底,小区4000多户业主在社区引导下组建物管会,更换物业公司。近两年,小区绿化补植4万多平方米,地下车库新换排污泵95台。
二是“合同模糊”,权责不清监督维权难。不少物业合同对责任范围、收费标准、违约惩戒等内容语焉不详。面对合同“模糊条款”,业主维权没依据、难量化,常常“打落门牙往肚里咽”。
“很多物业服务合同不够明晰,只有粗略框架而缺乏细则。”南昌市住建局物业管理科科长黄祥斌说,比如小区绿化成活率、楼道清洁频率、每日垃圾清倒次数等具体服务内容没量化,既不便体现物业公司的作为,也不利于业主监督和维权。
三是“账本糊涂”,公共收益分配不透明。随着物业广告、停车泊位、快递柜等公共区域收费项目增多,本该业主共有的收益如何分配使用备受关注。公共收益公开透明,才能让业主心中有数,而不是“心里有气”。
2024年7月,江西省消保委发布报告显示,2089份问卷中,超半数业主表示物业未公布过公共区域收益情况明细,超四分之一的业主对公共区域收益情况毫不知情。
基层“开方”探路活血化“淤”
社区是基层治理中的最小单元。为妥善预防和化解物业纠纷,江西多地探索公开自治、奖惩促治、协商共治等适用不同场景的物业管理新模式。
——“红管家”监督群众自治。宜春市铜鼓县把全县社区划分成58个小网格,配备近600名“红管家”,下沉到家门前“最后一米”,发动群众自治,把物业纠纷等矛盾化解在基层。
“以前公共收益都是物业公司说了算,业委会不清楚明细和用途,双方甚至为此闹上法庭。”铜鼓县蔚蓝名苑小区业主吴长生说,他们更换了物业公司,让“红管家”发挥第三方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业主的“主人翁”作用,通过公开收益细则、细化分配比例等方式处理公共收益。在2024年年底,小区把20多万元地下车位租金拿出来,给258户业主每户分红1000元。
——“红黑榜”促进长效治理。2024年下半年,随着新修订的《南昌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南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深入推行物业服务企业信息分级分类监管,实行“红黑名单”管理,为“五星”“四星”“三星”标识企业授标识牌,对评为低星级的物业企业加强指导帮扶、增加督查频次,促进物业服务提质升级。
“经过一年努力提升服务品质,公司从‘四星’升为‘五星’,物业纠纷更少了。”南昌市金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许登石说,被评为高星级的物业企业获得的不仅是荣誉,行业协会也会推荐服务机会,这激励他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许登石服务的小区近两年基本服务投诉率大幅下降,物业缴费率超过90%。
——“村物业”三方协商共治。宜丰县迎宾花苑小区是个自建房小区,与一般城市小区相比,居住群体和社区结构更多元,物业纠纷更复杂,类似的小区在宜丰县有20多个。为此,当地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村委会、物管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商共治模式,建立“小区事、大家商”“我服务、你评价”“物业费、三方议”等协商议事制度。
“从村民变市民,从住平房到住楼房,大伙刚开始不习惯,物业纠纷也不少。”47岁的小区业主李爱华说,小区引入县综投公司旗下物业公司,探索“先服务、后收费”模式,物业公司首年不收取居民物业费,次年根据服务情况征求居民意见商讨确定服务收费标准。村支部指导村民小组成立理事会,承担相应的事务性协调工作,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抓住“牛鼻子”推动服务“质价相符”
为溯源治理物业纠纷,建设和谐社区,业内人士有以下建议和期盼:
首先,加快推广物业合同示范文本。推进物业服务合同标准化、规范化,是在前端预防物业纠纷的有效举措。黄祥斌表示,南昌在探索物业企业星级评价、物业服务事项公开等管理举措的同时,正在推动行业协会尽快健全物业合同示范文本,这是化解“淤点”的关键。通过细化合同条款,让业主监督有标准、企业履职有约定、部门监管有依据,物业公司的“成绩单”“账目表”等都一目了然。
其次,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评价体系。业内人士期待物业行业协会发挥自治效能,明确物业服务标准,细化服务范围,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综合评价机制。这既能避免物业企业“啥都管”,卸下不属于服务范围内的“包袱”,也能有效促进物业服务水平提升。
最后,鼓励小区成立业委会行使职权。宜丰县城兴物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国栋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仍有很多小区没有成立业委会,或没有正确行使其职权。这不利于对物业服务及时审查监督,以及保障业主的应有利益,容易加剧物业纠纷,建议有关部门对此加强指导,促进社区自治和沟通协调。(记者 胡锦武 熊家林)
米乐M6新闻分析丨追踪美国加州山火失控原因
米乐M6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新闻分析|追踪美国加州山火失控原因
新华社记者葛晨 谭晶晶 郭爽
自7日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多地连续突发山火,火势不断蔓延失控。据媒体报道,截至10日过火面积超过37000英亩(约150平方公里),至少11人死亡,超过18万人撤离,超过1万栋建筑损毁,已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
此次山火缘何而起?为何失控?种种原因给人们敲响警钟。
多重自然条件“火上浇油”
加州南部呈多点燃烧状态,6处大火已肆虐多日。美国航天局卫星7日拍摄的图片显示,白色浓烟从洛杉矶县山火处升起,沿西南方向蔓延,延伸到太平洋上空。从美国媒体公布的图片看,东部伊顿地区和西部沿海的帕西菲克帕利塞兹地区两处大火从东西两侧夹击洛杉矶县。
美国国家气象局说,强烈的季风“圣安娜风”和降雨不足在南加州造成了“危急”的火灾天气条件。“圣安娜风”通常发生在10月到来年1月之间,干燥的阵风沿着内陆山脉的一侧流下,穿过狭窄的山地峡谷,向海岸方向吹去,而加州东部的内华达山脉阻挡暖湿气流,导致来自内陆的风翻过山麓后变成又热又干的“焚风”。美国航天局说,今年的“圣安娜风”时速超过100英里(约160公里)。
1月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阿尔塔迪纳地区,消防员正在努力扑灭山火过后建筑周围的热点区域。新华社发(曾慧摄)
美国总统拜登10日表示,阻止加利福尼亚州山火进一步蔓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酷热和干旱也导致这次山火愈演愈烈。加州山火每年都有发生,通常从6月或7月开始,可延续至10月。洛杉矶地区冬季第一场雨会在11月到来,能为大部分夏季处于休眠状态的植物提供水分,阻碍“圣安娜风”引发大规模野火的能力。然而,2024年洛杉矶经历了创纪录的夏季高温和酷热,10月以来的降雨量只有正常降雨量的4%左右,迎来了正常的“圣安娜风”却没有降雨,因此火灾季从10月一直延长至1月。
英国斯旺西大学山火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德尔说,引发野火的关键因素是相对湿度低、强风和干旱。温暖的条件会导致相对湿度降低,低湿度加上强风会从已经干燥的植被中“吸走”更多水分,并增加其可燃性。一旦着火,强风会助长火势,而在陡峭的地形中火势燃烧得更猛烈、移动得更快,此外加州地区植被以易燃灌木为主,使得火灾情况变得更糟。
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多个消防栓没有水,是这次加州山火救援部门遇到的普遍问题。美国当地媒体评价:社区、居民房屋和企业建筑都在燃烧,但消防员无能为力。
据《洛杉矶时报》等媒体报道,消防员在扑救帕西菲克帕利塞兹的野火时,将水管插入当地的消防栓却发现没水。洛杉矶水电局首席执行官兼总工程师珍妮丝·基诺内斯表示,帕西菲克帕利塞兹的用水需求连续15小时达到正常水平的4倍,导致水压下降,市政供水系统并非为如此大规模火灾设计。
1月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阿尔塔迪纳地区,消防员正在努力扑灭山火过后建筑周围的热点区域。新华社发(曾慧摄)
据一些媒体的分析,由于消防用水量大,无法足够快地装满水箱,水的消耗速度快于工作人员供水的速度,导致消防栓缺水。帕西菲克帕利塞兹的消防栓依靠三个大型水箱,每个水箱容量约100万加仑(约378万升),这些水箱安装在高海拔位置,通过水泵注入水,再由重力输送到各消防栓。第一个水箱在当地时间7日下午干涸,第二个水箱在当晚干涸,第三个水箱在次日凌晨干涸。类似缺水问题在加州多场山火救援中同样出现。
洛杉矶县议员特蕾茜·帕克认为,消防人员不应该面对消防栓无水的问题,洛杉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长期不足。
拜登9日在一场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说,洛杉矶一些地区的电力公司切断电源,以防止输电线着火引发爆炸和更多的火灾。美国《纽约邮报》报道,这也中断了为消防栓泵水的电力。
美国珀杜大学工程学教授安德鲁·惠尔顿说,除了消防用水的供应外,大规模的城市火灾还可能毁坏管道,导致管道泄漏大量的水,加剧缺水情况。
极端天气频发风险上升
独立气候研究机构“气候总站”近期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南加州的火灾天数显著增加。研究发现,美国西部的风助长的野火每年移动速度更快,过火面积更大,部分原因是植被越来越干燥。
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马修·琼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气候变化在导致当前野火方面所起的作用,但“非常肯定”气候变化导致美国西部出现炎热、干燥、易发生火灾的极端天气的风险增加,而且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在通常的夏季火灾季节之外,易发生火灾的天气条件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1月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洛杉矶县沿海社区帕西菲克帕利塞兹,野火吞噬房屋。新华社发(邱晨摄)
英国生态水文中心科学家玛丽亚·露西娅·费雷拉·巴尔博萨认为,洛杉矶的火灾显示了极端天气将如何增加火灾风险。2024年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大雨很可能促进了植被的生长,而植被此后在长期干旱中枯萎,再加上强风,为野火蔓延创造了条件。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10日发布新闻公报说,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加剧,高温会直接导致热浪、干旱和山火等灾害,并还会通过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引发更多极端降水事件。